唐朝的时候,也有人通过贸易、当兵去了西域,“安史之乱”的时候,有一些汉人留在中亚,所以敦煌也有很多汉人。敦煌有一阵是唐朝政府管辖,但西藏吐蕃政府也管辖过,变化很多,所以这种地方不能简单地说是汉人还是其他族裔。于阗现在维吾尔族人多,但维吾尔人是晚期(840年之后)去的,更早也不一定是这样子。库车有五世纪吐火罗语的资料,有人就说公元前2000年,库车应该已经有吐火罗人,实际不见得,这些人一直在跑来跑去。总体而言,我们的印象跟看的资料有关系,但一个趋势是:像中亚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往东走,中国人往西走,二者在南疆相会交融。 问:我很感兴趣的是科技——如天文、医学等技术交流的情况,似乎你提到的不多? 答:医药、游戏、音乐、甜菜制糖技术、造纸、丝绸,这些容易跟着人移动的东西,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交流。比如,敦煌有两个版本的12生肖,一个是从粟特传入,一个是中国的。当然,还有棉花,真正进入中国应该是元朝,但是唐朝时,吐鲁番已经有棉布。 古代中国拓展西域核心是安全考量 问:你在书中提到,唐朝在高昌的驻军主要是当地人而非汉人,这让我有点意外。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后果?这是否意味着唐朝对当地的统治是一个很松散的羁縻关系,而不是一个很强有力的统治? 答:美国学者斯加夫注意到,唐朝在西域的驻军很多是本地人,也有粟特人。吐鲁番最近出土的资料,有粟特文,证明吐鲁番当官的人跟他们的部下会用粟特语写条子。 唐对西域是羁縻还是强有力的统治,这个很难说,因为我们最清楚的是敦煌跟吐鲁番,那些地方应该管得比较严,因为他们在边疆,我们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代表性,这个无法解释。 问:从唐朝向当地驻军划拨的军饷额度来看,唐朝从控制当地获得是财政收益能否维持对当地的统治?还是需要调动其他地区的收入来弥补西域统治的成本? 答:有一个资料记载,中央在吐鲁番花的钱,一成是本地人赋税,九成是中央的资本。不过,唐朝的时候是均田制,它一直有问题:收入不如支出费用。中央政府大规模下拨军饷——像丝帛,都是因为这个问题。原则上,唐朝在西域的驻军应该种地,粮食应该是足够的,但实际总是不够,所以需要中央给支持。当地应该也有税收等收入,但是假如他们有,中央不会给驻军寄这么多东西。我的答案跟清朝有关系。 问:清朝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答:清朝有一些地方跟唐朝一样。中国中央政府为什么去控制西域,很多人会说因为丝绸之路的贸易很重要,所以中央要掌握这么重要的贸易。但我是觉得,贸易规模并不怎么大,相反中国军队去西域的时候总是有一个敌人,虽然敌人总在变——你要看到每一次的具体情况:他们为什么那一年发兵?换言之,中国政府派军队去西域,都是基于安全考量:汉朝是为了对付匈奴,唐朝的时候是防御突厥,清朝的时候是警惕蒙古瓦剌部。 问:在铁路诞生后,通过铁路连接欧亚大陆的两头一直吸引着很多人,今天,中国也提出了复兴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对于今天的世人,还有多少现实意义? 答:丝绸之路这个概念非常有吸引力。跟一般的历史印象不一样,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是和平的,有从罗马来的影响进入中国,中国的东西也进入罗马,都是高高兴兴的。所以,“一带一路”这个政策要用这个感觉来做国家的政策。联合国也做过丝绸之路的很多项目,有一个项目是非洲里的一条路,跟丝绸之路、跟新疆毫无关系。当然,中国现在“一带一路”的计划不限中亚,到处都有,南美有,非洲也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