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梦兰/著,于淑娟/整理,中华书局,2021年11月版 推荐人:方晓燕 推荐语: 《游山日记》是《白香词谱》的作者舒梦兰在四十六岁那年避暑庐山百日的日记,周作人、林语堂都极为推许,专门写过文章细论其妙处,最早的点校者周劭先生也说,这是“一部闲书,闲便闲得好,闲能文章,闲能幽默,闲能通世故,闲能达人情”——这样一本毫不用力、闲闲写来,充满了“不要紧事”和“无事忙”的小书实在很合适在说忙也忙、说无聊也很无聊的年节里随手翻看。 舒梦兰在日记里自道,“吾侪所乐之事,亦不过数端。内而性情文章,外而山水朋友”,而“文人之事”,“岂有他哉?以其有我真性情,称心而谈,绝无矫饰”。因此其笔下山居生活的一饮一啄、读书论道、观云听雨乃至断炊受冻之苦读来都鲜活又清雅,充满了文人小品的意趣。如写山僧“为予呼待诏剃发,洞洞属属,手执刀欲堕。予畏其或伤首也,得半而止。僧有惭色,予日:‘无害。彼盖剃僧头,任意驰骋,圆通罔碍。今见我首与僧异,故不能游刃有余,曷足怪也。‘”又如写山中菜竭而后采南瓜叶及野笕煮食,作者想起被怡恭亲王礼聘在府时的往事:“昔尝侍食于怡恭亲王,膳羞数十器,王犹颦蹙问予:‘近颇有新物可口者乎?’予笑对曰:‘尽撤诸肴,随意留一物,至日昃乃食,皆可口矣。’王亦大笑。”至于“入夜,塔铃相语,凉月在窗,蟋蟀哀吟,凄清欲绝”这样的即景写意之笔,更是俯拾皆是。 日记之为文,极见性情,舒梦兰年少时聪颖过人,惜乎场屋困顿,三十七岁那年北闱秋试再度落榜后便绝意科场,而从这部日记看来,其胸中却是一派安贫乐道的恬然松快,“剧怜山色经旬住,喜听泉声彻夜醒”,那些贫病相缠、自伤身世都隐隐地退到了他对人对事的兴味盎然之后去了。 《工地社会:引洮上山水利工程的革命、集体主义与现代化》 刘彦文/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推荐人:于淑娟 推荐语: 从开工之初的“样板水利工程”到彻底下马时的“一无效益”,1958—1962年的甘肃引洮工程在科技水平、现代设备和经济条件都十分有限的背景下何以能够上马,面临种种困局有何应对,最终又是怎么黯然退场的?作者利用大量一手档案、文献报刊、口述访谈等史料,不仅将引洮工程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还试图呈现了不同人群设身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特定时空下,他们是如何建设、如何生活的。至此,对于想要了解这一事件历史的读者而言,已能满足其求知欲。而作者提出的“工地社会”,以及分析由修建这个工程而形成的工地社会的存在状态及其运作机制,则待更专业的读者思考和探讨了。 《喊山应》 王跃文/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版 推荐人:顾明 推荐语: 以《大清相国》、《国画》等描写官场的小说闻名的著名作家王跃文,去年年底推出了随笔集《喊山应》。全书共三篇,分别是回忆童年和家乡的《我的文学原乡》,和《我的文学创作》《我的文学检讨》,所以新书的副标题为“检讨文学与人生”。王跃文老师说,他在这里用了“检讨”这个词的本意:总结分析与研究。 关于童年和家乡的,我们暂且不说,两篇关于文学创作的就非常有意思。王跃文老师回顾了自己的写作之路,如何在专科学校接受文学启蒙,毕业后分配去政府机关做公务员,期间开始发表作品,最后专职写作。他认真分析了一些他自己认为的重要作品,其中的人物和立意,不足和得意之处,以及这些作品所引起的读者的反应。诸如《国画》中的人物朱怀镜,在官场苦心经营,虽非大奸大恶,但也圆滑自私、玩弄权术,结果这样一个人物被很多读者认同和理解,王跃文在书中就分析道:“说明中国人对官员的道德期许并不高,甚至说明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在降格以求。一句‘人之常情’,或一句‘人在江湖’,可以消解一切原则、道义、是非。这是我们民族性格中很糟糕的东西。”再如偏历史的《大清相国》,康熙朝的陈廷敬是清官、能官、好官、德官,但并不太有名气,似乎被历史遗忘了。在王跃文看来,陈廷敬可以算是为官之道的理想典型,他清廉能干,却也从善如流,不是酷吏,也不以道德高尚自诩,因而为官五十多年老死相位,康熙皇帝评价他:可称全人。在这里,王跃文提醒,相对于贪官,更应警惕那些沽名钓誉的所谓清官。借由对自己作品的分析,王跃文写出了鲁迅杂文的风格,针砭时弊,也谈及国民的劣根性、什么是好的文学、文学是否已死、严肃文学和快餐文学、电子阅读等等。虽然对书中王跃文表达的一些文学观并不赞同,,比如他轻视小说在形式创新上的探索,认为讲好故事才是文学主流,比如他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但是不得不佩服王跃文老师的大胆直言,勇敢地讲真话、讲实话,就如他湖南人的性格,湘楚狂士。 《活的中国园林:从古典到当代的传统重塑》 唐克扬/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推荐人:朱凡 推荐语: 在不便出游的当下,“活的中国园林”愈发令人向往。相比在今日已经“博物馆化”了的园林中走马看花,阅读本书为观看园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层次,历史的、文学的、人造的、自然的、建筑的、艺术的……不同的视角重叠在一起,搭建出中国园林的变迁脉络。还有一个中西之间的视角。本书写作的契机就是作者2008年在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策划的同题展览,而展览场地皮尔尼茨宫本身就是18世纪欧洲“中国风”盛行的一个实例。西方的眼光也影响了我们今天观看园林的方式,扉页对开图是“一名摄影师镜头下的园林”,这张照片在后文中被多次提及,一处描述写道:“画面中两位与摄影者隔水相望的主人公,不知道是否就是园林的实际拥有者,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既非抗拒,也谈不上真正的自由。”对于作者而言,这张不知摄于何时何地的照片记录下的是中国园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瞬间,私人园林向可能来自西方的拍摄者开放,被拍摄者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同时又映照出拍摄者自身的诧异。不管古典园林已为陈迹抑或正在复兴,无论是在想象中还是现实里,园林之美仍然轻易地触动人心。 《凝固的浮云: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四十年人生回忆》 吴长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月版 推荐人:钟源 推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