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探讨保险业利用VR技术开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及潜在应用领域。针对VR在国内保险领域应用的空白,提出VR技术将会创造性地改善保险公司服务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赔付率,节约综合成本,带动整个保险服务业的进步。还分析了在保险业推广VR技术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VR技术;保险;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9.020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其新颖之处在于极大改善了用户的体验,让用户置身于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VR作为全新重大的通用计算平台,必将如同电脑和智能手机,具有颠覆各个行业发展的潜质。 1保险服务业推行VR技术的必要性 保险公司的用户体验一直饱受外界诟病而VR能将乏味繁杂的日常操作转变成生动直观的体验。保险业可借VR平台,与互联网云计算、AI等技术相结合,在员工培训、产品展示、销售交易、损失厘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1助于保险两核人员风险培训教育 保险经营必须基于大数法则,需承保大量的风险单位,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的服务。正因其经营的特殊性,公司必须重视内外部风险教育培训。以寿险为例,在传统的公司培训中,传统人体解剖图大多是放在多媒体课件上,以二维角度呈现。缺乏立体的直视感,因此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而带上VR智能眼镜后,心脏、大脑等三维动态便会呈现在你面前,大小角度随意设置,并且,用户还能与影像互动交流,这种良好的学习体验,无疑会提升培训的效率。 1.2助于创新保险营销模式,增加保费收入 十余年来,保险业发展速度惊人,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尤其是代理人制度营销模式,为众多学者所非议。此模式大力发展保险代理人,采用“人海”战术轰炸式营销,过分强调增员,一张中长期保单FYC(首年度佣金)有着30%至40%的提成。于是近似“传销”的疯狂方式,销售误导、欺骗现象屡见不鲜,在某些地域,保险的形象已让公众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转变营销模式,改善销售技巧,拔高服务水准,已显得迫在眉睫。创新营销技能,开发保险类VR游戏,充分利用丰富的情景应用,激发顾客的参与兴趣。使得顾客既有参与游戏的快感,又能体验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保险保障功能的不可或缺。心理学表明,客户在心情愉悦的情境下,其购买欲更强。故借新营销模式,改变以往的人海战术,提升服务质量,增加保费收入。 1.3助于提升险企服务水平,重塑行业形象 保险公司大力发展万能险等理财品种,追逐销售业绩,造成万能险在人寿保险产品中一家独大,有背保险的基本保障功能,让公众产生了误区,影响其对保险价值功能的判断,即保险作为风险补偿机制,基本功能就是风险保障。而VR技术具有新颖性、互动性和真实性,利用此特性,加强被保险人的风险教育培训,防范风险于未然,事前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事中开始减损自救培训,事后开展理赔流程培训。保险若与VR技术结合,有助于打造全套式服务体系,重塑保险公司良好企业形象。 2VR与保险服务相结合的应用探究 VR技术在保险领域,潜在的应用场景众多,笔者从保险公司的内外两个角度,对其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2.1对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的培训 以车险理赔为例,其业务对车辆知识的要求比较严格,需掌握标的车辆的内外部结构以及零件构造。而培训新人时,只需戴上一副VR眼镜,一辆车的内外构造便能完整地展示在你面前,既可俯瞰靓丽的外观,亦可近距离的观摩其“内脏”,隐藏于车身内的传动系统,甚至发动机的内部细节构造,皆一目了然。借助VR,新员工能高效地掌握车辆结构,快速接管业务,评估各类事故对汽车不同部位零件所造成的损伤大小,拟出智能处理方案,理算赔案金额。 此外,在风险预防、保费费率厘定、事故损失评估方面,VR也有很大应用前景,此处不再列举。 2.2助于公司实施以客户为导向的战略,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品质 利用VR技术做销售引导,配置保险资产。现今,社会公众的参保意识薄弱,很多年轻一代都不太愿意购买保险,一是对保险产品的不了解;二是长期以来保险业形象为人所诟病。如果借助VR技术,将场景内容的虚拟化,客户即便足不出户,只需一款VR设备,产品的说明书便会立体地呈现在其面前,花个十分钟便可轻轻松松看懂,熟知条款的可保风险,还能针对客户的家庭收入情况,做出统计分析,智能配置保险产品,设计出最佳理财方案。 3目前VR技术不足之处 从当前VR发展和保险互联网化来看,预估在未来数年VR和AI技术将一并迎来大规模应用。但现阶段,VR在保险领域有几个关键问题需亟待解决。 3.1VR设备昂贵、不易推广 VR设备成本过高,虽涌入的资本众多,但受技术等原因限制。目前,大多穿戴设备报价三千至上万元不等。两款最受欢迎的头盔——Oculus Rift和HTC Vive的售价分别折算为3974元和5300元。并且运行这些VR设备,需强大的PC支持,配备的电脑端售价至少在7000元。VR拍摄设备则更昂贵,全景摄影机诺基亚Ozo VR camera国内售价约32万。险企自觉性价比不高,花大价钱买一部华而不实的设备还是有难度的。于是,昂贵的价格,限制了VR产品在保险领域的推广。 3.2行业監管标准不健全,存在安全性隐患 当前,VR产品受众较小,安全隐患尚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VR作为下一代的计算平台,全新的人机互动方式带来更具安全隐患的应用场景。一旦黑客攻陷了VR系统,修改内容和视野边界代码,用户可能遭遇物理攻击,人身安全将受到威胁。此外,VR产品也易积累大量用户的隐私数据。如:健康信息、交易信息、财产信息等等。若这些数据被一些别具用心的公司利用,这将对整个保险业数据安全构成严峻挑战。甚至可能侵入企业内控机制,核心系统面临风险敞口,损害客户和公司的利益。因此,在普遍应用之前,解决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 3.3虚拟环境容易引发眩晕症状 真实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各学科内容的差异性,对虚拟现实建模仿真形成了巨大挑战.而且,VR对人体机能还有一定要求,适应能力较弱的容易产生头晕目眩、恶心之症状,也就是常说的晕动症。即使VR的使命就是制作一个无限逼真现实世界的虚拟环境,这本身就是个技术上的难题,但这一难题中最为复杂的就是如何消除用户的眩晕感。截至目前,所有的VR设备都無法完美解决此问题,即使是最顶尖、最昂贵的VR产品。 3.4技术应用力度不够,产品种类单一 目前保险机构对VR应用缺乏明确的定位,在市场上也未打开实质性的突破口。从硬件和软件角度分别来看:国内移动硬件端同质化严重,山寨产品众多。VR产品的“烧钱”多集中在硬件方面,如VR头盔、VR盒子,而且产品源代码大多照搬Oculus,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算法,可替代性较强。此外,在软件内容的开拓上,由于热资的忽视,人才的匮乏,导致在内容的开发上,质量和数量皆不能跟上。优质内容的稀缺,加上硬件创新的缺乏,使得VR硬件和软件种类较为单一,,应用场景较少,同质化竞争严重。 4对策与结论 4.1成立VR协会, 打造行业产业链,降低设备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