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而言,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应当与普通公民平等一致,与其不切实际地苛求他们成为道德圣人,不如让他们恪守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做好坚守道德底线的称职教师;尊重教师道德发展的自由意志,鼓励但不强制教师追求高尚完美的德性,还教师身份以人性化、职业化的本然样态。这样形成的师德规范才更具有现实合理性和实践价值。否则,只能愈加映衬出现实生活中教师道德的平庸甚至低下,催生社会对教师人格及其职业的失望和教师对自身价值与理想的绝望,加剧教师职业内在的伦理困境和社会期待落空的幻灭感。 【参考文献】[1]齐学红,赵伟黎.师德教育话语再审视:知识和修养关照下的教师主体身份建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4):16-21. [2]王艳.教师道德反思——从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关系角度分析教师德性建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4):34-36. [3][38]王占魁."老师"内涵的"去道德化"与教育者社会形象的重建[J].南京社会科学,2015(8):136-141. [4]闫建璋,郭赟嘉.道德人:大学教师身份的伦理旨归[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60-65. [5][26]王璐.祛魅与救赎:教师身份的返魅[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37-40. [6][28]周治华.德性伦理学视域中的师德定位[J].教育伦理研究,2015(辑刊):199-209. [7]杨茜.从"规约"到"自由":我国教师道德发展的当代诉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14-18+68. [8]魏建培.儒学教师观[J].教师教育研究,2010(1):51-56. [9]赵昌木,张伟.教师来自哪里——教师身份谱系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4(8):26-32. [10]蓝海正,刘彩梅.中国教育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12. [11]弭维.巫术、巫师和中国早期的巫文化[J].宁夏社会科学,2009(2):133-137. [12]姚宏杰. 中国古代官学教师的地位变迁[J].中国教师,2009(19):25-27. [13][39]容中逵.我国教师身份认同流变的因素性历时趋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3):89-95+102. [14][15][16]陈学恂,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研究(隋唐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3-134,135,136. [17][18]陈学恂,王炳照,郭齐家.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82,398. [19]沈璿.我国教师伦理规范的制度属性及其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 [20]陈桂香.多元价值社会中教师道德枷锁的解除[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2):179-181. [21][44]阎光才.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17. [22](法)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7. [23]唐永春.法律职业伦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求是学刊,2003(5):79-84. [24][31][41]吴宏举.教师身份危机与救赎[J].当代教育科学,2015(10):27-29+38. [25]伍正翔.现代性的救赎:教师身份的"返魅"[J].中国教育学刊,2008(10):52-55. [27][34][36]李清雁.教师是谁——身份认同与教师道德发展[D].重庆:西南大学,2009:56,64,85. [29]刘争先.意义的丢失:后现代视野中的教师身份认同危机[J].现代教育管理,2013(7):80-83. [30][47]施向峰.从神坛到讲坛:新时期中国教师角色的祛魅与重塑[J].经济研究导刊,2012(1):330-333. [32]龙献忠,许烨,舒常春.教师职业伦理及其后现代诠释[J].大学教育科学,2012(1):60-65. [33]张建平.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88-90. [35]牛海彬,白媛媛.当代大学教师身份的迷失与复归[J].教育与职业,2013(11):66-68. [37]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8. [40]杨晓.后现代教育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构[J].教育科学,2004(5):47-50. [42]王颉.教师职业会消亡吗?教师的价值在哪里?[EB/OL].(2014-09-04)[2018-08-14]. [43]贺武华.我国"在家上学"现象深度分析:中美比较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12(11):84-89. [45]毋丹丹.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D].重庆:西南大学,2013:90. [46]徐淑琴,郅庭瑾.教师身份的伦理思考——基于中国教师身份发展过程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7(11):9-12. [48]黄向阳.道德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1. [49]冉亚辉.中国教师独特的德育使命特征论析——基于中西方教师文化对比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5-48. [50](美)Kenneth Strike, Jonas f. Soltis.教学伦理[M].林延慧,等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7. [5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