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天剑狂刀私服发布 >

中国民族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7)

时间:2022-05-07 18:51来源:8N.org.Cn 作者:天剑狂刀私服 点击:

  总体来看,寻根小说并没有完全迷失于民间文化等构筑的虚幻的历史空间,文化寻根的最终呈现为审美效果的新意。“寻根文学还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文学经验,并且群体效应并没有淹没个人化的风格。贾平凹刻画秦地文化的雄奇粗砺而显示出冷峻孤傲的气质;李杭育沉迷于放浪自在的吴越文化而具有天人品性;楚地文化的奇谲瑰丽与韩少功的浪漫锐利奇怪地混合;郑万隆乐于探寻鄂伦春人的原始人性,他那心灵的激情与自然的蛮力相交而动人心魄……”[35]寻根小说提供了一种关于传统、民间文化独特的价值追求,进而也在传统、民间文化的笼罩下为当代文坛奉献了一种弥漫着幻魅传奇的审美风格。寻根小说通过“民间—生命文化”理论信仰和其蕴含的象征隐喻的文学实践,在现代中国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中,为我们提供了取法拉美和重返传统的双重经验。

  不无遗憾的是,也有一部分寻根小说在由文学宗旨向文学实践活动的转化过程中,从“寻找自我和寻找民族文化精神”转向对文化习俗的自然展示、对传统的欣赏向往或者痛恨排斥、抖露病根,趋向于一种猎奇式的展览,并没有象人们所普遍期待的那样“以‘现代意识’来重新观照‘传统’”、“将寻找自我和寻找民族文化精神联系起来,为社会和民族精神的修复提供可靠的根基”。[36]可见,在对待民族背后积蓄了几千年的传统民间文化,在进行新的精神重组和审美借鉴时,不仅需要作家基于“五四”之后“再启蒙”的现实价值建设,表现出人文精神的深度关怀,也需要更为现代意识的审美判断和艺术鉴别。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2]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

  [3]何璐、朱锋华:《民间文化形态与贾平凹小说的审美资源》,《求索》2004年第5期。

  [4]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35页。

  [5]韩少功:《批判者的“本土”》,《韩少功散文》(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81页。

  [6]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7]李杭育:《“文化”的尴尬》,《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8]贾平凹:《四月二十七日寄友人书》,《上海文学》1985年第11期。

  [9]韩少功:《答美洲〈华侨日报〉记者问》,《钟山》1987年第5期。

  [10]谭桂林、龚律敏:《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52页。

  [11]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

  [12]莫言:《红高粱家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13]孙见喜:《贾平凹前传》第3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412页。

  [14][美]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15][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77页。

  [16]陈思和:《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17]袁铁坚、聂雄前:《当代寻根文学与魔幻现实主义》,《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18]贾平凹:《怀念狼》后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

  [19]黑格尔:《美学》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27页。

  [20]王林:《论寻根文学的神话品格》,《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4期。

  [21]樊星:《贾平凹:走向神秘——兼论当代志怪小说》,《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

  [22][24]谭桂林、龚律敏:《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49、235页。

  [23]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6页。

  [25]王光东、杨位俭:《民间审美的多样化表达》,《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26]王光东:《“民间”的现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7]孟繁华:《启蒙角色再定位——重读“寻根文学”》,《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28]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第243页。

  [29][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1页。

  [30]冯川编:《荣格文集》第15卷,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90-91页。

  [31]张法:《文艺与中国现代性》,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5页。

  [32]阿城:《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第92页。

  [33]莫言:《与大师约会》,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96页。

  [34]郑万隆:《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作家》1986年第1期。

  [35]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68-69页。

  [3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3页。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