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天剑狂刀私服发布 >

儒家治道传统与现代国家治理之道(3)

时间:2022-12-18 15:55来源:8N.org.Cn 作者:天剑狂刀私服 点击:

  本文所说的儒家治道传统包含“道统”与“治统”两个层面,既包含对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与方向的探求,又包含如何运用制度法规来实现优良的治理。以下,笔者将从“道统”与“治统”两个层面分别阐释儒家治道传统的内涵。

  三、儒家治道传统的内涵

  (一)天道信仰的治理精神

  华夏民族对于天道的信仰始于占卜祭祀的神灵信仰,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则转化成一种体现理性与德行的天道信仰。《尚书·尧典》确立了华夏民族的天道信仰,使其成为后世一切思想文化观念中神圣性的渊源。“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尧派天官根据宇宙运行的规律安排民众的日常生产活动。孔子赞美尧的伟大贡献在于敬天与法天,“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 尧曰》)。对于政治治理而言,天道信仰的意义表现为如下方面。

  首先,天道信仰朔造了华夏民族诚敬的心灵,使其敬仰人之外更高的天,而不至于陷入唯我独大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对天的诚敬通过人的德行展示出来,即“以德配天”,人并非盲目地服从天的命令,而是可以通过不断实践德行,与天地并立,构成《易经》所说的“天、地、人”三才。人行天地之间,既法天道,又紧紧连接着脚下的大地,由此才形成人道。与西方的神道宗教相比,天道信仰就是华夏民族的宗教。前者信仰位格神的上帝,后者信仰大化无形的天道。上帝“太初有言”,天则不言,天生万物,天行健是天的大德,“君子自强不息”,“以德配天”是人法天的德行。

  其次,天道信仰构成政治合法性的根本。天命的授予与天意的抉择都以德行为根本。一方面,“天命有德”将天命的授予与统治者的德行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所遵循的“天道宪法”。根据孟子的解释,统治者的治理权力是“天与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万章上》),尧向天推荐舜,天考察舜的德行后,才受命于舜。另一方面,“天命靡常”更是对统治者的教化与警戒。殷纣王早期还能维持天命,是因为还有贤哲在其左右。后来,纣王无道,百姓向夭呼吁,诅咒纣之速亡。尽管纣王自以为天命与生俱来,也可以永存,但天哀痛四方之民,终将统治权从商受命于周。周公反复叮咛统治者“殷鉴之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就是告诫君王唯有敬德保民,才能配天之受命。从尧舜的“公天下”到夏商周的“家天下”是中国政治的第一次大转折,这意味着“天命有德”的受命逻辑受到挑战,但周公仍试图通过制礼作乐,藏“天下一家”的理想于“家天下”之制。周公的礼治不仅维护了一家一姓的统治,而且丰富了华夏民族“以天下为家”的政教理想。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天道信仰每到一定时期总会衰落,会被统治者僭越,春秋战国时“陪臣执国命”而礼崩乐坏,秦始皇称帝后废除祭天的郊礼,其封禅只是为了祈求自己长生不老。尤其是在君王权力专制达到巅峰的清朝政治中,皇帝直接宣称自身集“道统”与“治统”于一身。因此,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断重塑华夏民族的天道信仰,以“道统”约束“治统”,捍卫“天道宪法”,就成为儒家道统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问题。

  (二)民为邦本的治理目标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诗经·大雅·文王》)那么,天道高深莫测而不言,又如何在政治事务中呈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本是天道信仰在政治合法性中的根本体现。天、君、民之间构成治理权力的框架,它内含三层含义:第一,天与君的关系。“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尚书·泰誓》),天受命君王,是让其以德行来治理和教化人民。君王的权力来自天,他只有符合德行的标准,才配天命,否则就会被取消天命。第二,君与民的关系。天受命君,君由此拥有对民的治权。君被称为“天子”(天之元子),代天治理百姓,由此会有“天子作民父母”。这个比喻强调的是君民之间的亲亲尊尊,君王要像爱护家人一样体贴民生疾苦,既凸显了中国政治家国同构的运行逻辑,又彰显出君王以民为本的终极政治使命。第三,天与民的关系。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   解:(1)天从民愿,民心为天命之本,天民相因,天命体现为民意。“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 皋陶谟》),人民始终与天命在一起,审视君王的一切,君王敬畏天命,就要敬畏人民。(2)天为民相,天乃民之助,天为民而劳。天之助民还表现在会惩罚那些不能忧民教民的君王,最大的惩罚就是取消对其的授命。(3)天裕民生,天开民衣食之源,知民生之所依。”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尚书.无逸》)

  民本是天下公共性的体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贵公》)民众参与政治的程度取决于其贤德的程度,而非人人平等投票。周公所表彰的“民献十夫”就是非常典型的民意代表,“民献”指的是民众中的贤者。传统的“士人政治”也可以被看作贤人代表政治,因为其中“无贵族,无庶民,亦无贫富之别,惟择其有学与贤者”。此外,除贤人代表以君臣商讨、谏议与纳谏等途径参与政治之外,民众也能通过不同途径参与政治,如统治者召开万民大会,向众庶咨询军国大事;国人直接进见国君,与国君当面对话;通过街谈巷议在固定场所议论朝政得失,比如召公谏厉王弭谤,子产不毁乡校;通过诗歌民谣讽刺时政,国君往往以采风的方式将其收集起来,倾听民意。随着近世新儒学的开展,宋代以来的公论观念及其表达,集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政治对人类道德—言论理性的高度重视,从中孕育出丰富的公共意识和正当性思想。

------分隔线----------------------------